图片
未来今日战略集团(FTSG)的2025年科技趋势报告(第18版)是一份长达1000多页的权威指南,自发布以来下载量已超百万次。
FTSG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战略前瞻咨询公司,总部位于美国纽约,于2005年创立,原名未来今日研究所。FTSG以数据驱动的方法论,帮助财富500强企业、全球政府及各行业组织预测趋势、识别风险与机会,制定面向未来的战略。其业务遍布北美、欧洲、巴西等地,覆盖汽车、金融、医疗、媒体等多个领域。创始人Amy Webb被Thinkers 50评为2023年全球第四大管理思想家,她在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战略前瞻课程,著有多部畅销书,其方法论重新定义了汽车、医疗等行业的未来战略。FTSG的领导团队以创新方法论和全球影响力著称。
图片
图释:报告章节预览
这份报告涵盖了8个技术趋势,包括人工智能、Web3、 元宇宙与新现实、生物技术、能源与气候、移动性与机器人与无人机、计算、建筑环境,和7个行业洞察,包括新闻与信息、医疗保健与医学、金融服务与保险、太空、餐饮与住宿业、供应链、物流与制造、娱乐行业。报告基于这些技术和行业,提出了接近700个未来科技趋势,揭示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硬件、空间与机器人、地缘政治等关键趋势如何重塑全球行业格局。周掌柜团队总结了报告中的八个未来科技主流趋势。
以下是这次的趋势报告中我们为大家翻译和摘要的核心观点:
引言
FTSG 技术趋势报告中,聚焦于'超越’(Beyond)的主题。这一主题鼓励我们突破当前技术和社会限制,展望一个由生命智能(Living Intelligence)重塑现实的未来。Webb 在报告演讲中提到“鞋中石效应”(Stone in the Shoe Effect),比喻日常的干扰和短期压力如何阻碍我们对未来的战略思考。报告旨在帮助读者超越这些障碍,通过对新兴技术的深入分析,为行业和社会变革提供战略指导。
报告首先为我们展示了生命智能、AI、生物工程 、高级传感器、超材料、AR/VR/XR 、WEB3 、基础设施 、移动端、 机器人、气候与绿色技术 、量子技术、太空技术、计算架构共13个技术趋势在农业、建筑、汽车、航空旅行、电信、金融服务、医疗保健、新闻媒体、零售、供应链与物流等多个行业和领域的影响时间,分为六个时间段:现在、1-3 年、3-5 年、5-7 年、7-10 年和低相关性。
图片
图释:趋势对不同行业影响的时间研究表明,企业应关注当前AI和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同时为未来3-5年内的Web3和元宇宙趋势做好准备。长期来看,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可能改变游戏规则,尤其是在医疗保健和金融服务领域。
01
AI趋势:从工具到伙伴
AI 的快速发展令人瞩目,Amy Webb 在演讲中指出,AI 的进步速度超乎想象,例如 DeepSeek-R1 和 Stanford-s1 等模型以极低成本实现了与 OpenAI 相当的性能。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多智能体系统(MAS)的兴起,这些系统能够自主组织和决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绕过人类监督。
图片
例如,DARPA 的实验中,AI 代理在虚拟环境中自主解决任务,但也可能优化到忽略新任务的程度;在 Minecraft 中,AI 代理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甚至传播了误导性信息。这展示了 MAS 的潜力与风险。此外,数据与传感器的融合正在改变 AI 的角色。Webb 举例说明,通过植入式传感器(ru微型健身追踪器)或 MRI 数据重建人类体验,AI 从单纯的观察者转变为控制者。这种趋势将进一步增强 AI 在物理世界中的作用。
1.宛如数字分身的自洽AI代理
报告预测,AI将从被动工具升级为主动伙伴。Personal Large Action Models(PLAMs)将作为“数字分身”管理日程、处理邮件甚至购买机票,自治AI代理将成为现实,宛如你的“数字分身”。这种技术可能提高效率,但也引发隐私与控制权的新讨论。
2.小型高效模型革命
过去,AI模型越大,性能越强。但是报告提出,DeepSeek-R1和Stanford-s1等模型以更少参数实现高性能,显著降低计算成本与能耗,推动AI普惠化,但也需要突破模型优化瓶颈。
3.深度渗透行业
AI正在各行业掀起变革浪潮,带来效率和创新的双重提升。以下是报告中提到的几个关键领域的应用:
图片
图释:AI在关键领域的应用
这些应用展示了AI的实用性,但也需要企业平衡技术投资与合规成本。
4.伦理与隐私挑战
AI的快速发展伴随着重大挑战。报告指出,数据隐私和伦理问题是核心关切。AI可能滥用用户数据,或在决策中引入种族、性别等偏见。此外,AI的能源需求预计到2030年可能占用美国电力增长的60%至330%,推动“AI核能复兴”,如微软和谷歌投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同时,数据短缺可能在2026年成为瓶颈,促使企业探索合成数据等解决方案。这些问题需要技术创新和严格监管来解决。
5.全球竞争新格局
AI已成为全球战略焦点。报告形容中美AI竞争为“数字冷战”,两国在技术投资和政策支持上展开激烈角逐。美国倾向于轻监管,中国则实施严格的国家指导策略。欧洲联盟计划在2026年执行人工智能法案,为高风险AI应用设定标准。新兴市场如巴西和阿联酋也在制定监管框架。国际合作也在加强,联合国预计在2026年达成自主武器条约,以规范AI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这种竞争与合作将塑造AI的全球格局。
02
Web3:去中心化世界的三阶段演进
Web3是下一代互联网,依托区块链技术,致力于打造去中心化、透明、用户主导的数字生态。报告预测,2025-2038年,Web3将经历三个阶段:种子期(2025-2029)、主流化(2030-2034)和全面实现(2035-2038)。以下分别从企业和技术两个维度,展望Web3的未来趋势。
1.种子期(2025-2029)
企业上将通过概念验证项目探索Web3,如供应链追踪和数字身份管理。例如,2024年COSCO利用区块链优化危险材料证书管理,减少延误;MediLedger项目确保处方药真实性。但监管不确定和技术门槛使企业采用谨慎,需投入培训和伙伴关系建设。
技术上,Layer-2扩展(如Optimism、Arbitrum)降低以太坊交易成本,2024年Dencun升级已使费用下降90-98%,提升dApp实用性。跨链互操作协议初现,促进区块链间数据流动,尽管安全挑战仍然存在。AI与区块链整合开启,探索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AI市场,如Chainlink和Swift的金融数据试验。
2.主流化(2030-2034)
企业上,Web3将在供应链、金融等领域普及,企业优化用户体验,简化区块链复杂性。实物资产(RWA)令牌化带来流动性,2024年Franklin Templeton推出2.7亿美元区块链基金,香港发行1亿美元区块链债券,显示潜力。dApp界面更友好,应用场景更广。
图片
图释:Web3和区块链技术在全球商业中的深度融入
技术上互操作性标准实现区块链与传统系统无缝通信。零知识证明(ZKPs)等隐私技术成为标配,保护敏感数据。DAO进化成复杂治理工具,助力社区决策。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网络(DePIN)扩展,如Helium项目为偏远地区提供服务。
3.全面实现(2035-2038)
企业上,Web3将成为企业IT核心,dApp深入供应链、客户管理等领域,提升效率和透明度。令牌化和DAO驱动新商业模式,创新无处不在。
技术上AI自动化Web3生态任务,增强安全性和个性化体验。量子抗性加密保护网络免受量子计算威胁。自主身份让个人完全掌控数字身份,安全管理在线服务。
03
元宇宙:从虚拟空间到现实增强
元宇宙,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概念,正在2025年加速融入我们的生活。根据FTSG报告,元宇宙不再是需要昂贵设备的虚拟世界,而是通过数据、连接性和智能技术增强现实的数字层。它正在重塑教育、医疗、工业和娱乐等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挑战。
1.元宇宙的实际应用
元宇宙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如何无缝融入现实生活。报告指出,元宇宙正从独立的虚拟空间转变为现实世界的数字增强。例如:
教育:
VR模拟历史场景或科学实验,通过沉浸式体验学习复杂概念
医疗:
AR辅助高精度手术,提升成功率
工业:
数字孪生优化生产,允许企业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生产流程,优化效率,减少成本,例如宝马虚拟工厂降低停机时间
2.技术突破
技术进步是元宇宙发展的核心动力。报告预测,未来几年,硬件和软件的突破将显著提升用户体验。
VR头显、AR智能眼镜和触觉设备(如触觉手套)将更轻便、实惠。苹果的Vision Pro和Meta的Quest 3S代表了高端与大众市场的竞争,智能隐形眼镜和全息技术则为更自然的人机交互铺路。
图片
图释:2057年的未来愿景
人工智能通过生成超现实头像、合成语音和智能NPC(非玩家角色),使虚拟交互更真实。预计到2030年,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用户将难以区分两者。
3.行业转型与商业机会
元宇宙为各行业带来深远变革,同时催生新商业模式:
图片
图释:元宇宙应用不同行业及挑战
然而,报告也指出挑战:法律和监管的不确定性、数据隐私风险以及伦理问题可能阻碍发展。企业需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4.未来场景与警示
报告通过多个场景展望元宇宙的未来:
乐观场景:
工业神经系统(2035年):
元宇宙成为工业操作核心,提升效率和协作
超现实连接(2030年):
AI和虚拟身份增强全球商业联系
警示场景:
空洞世界(2040年):
忽视道德和隐私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加剧
分层现实(2040年):
技术依赖和监控问题可能削弱社会凝聚力
这些场景提醒我们,元宇宙的成功依赖于平衡创新与责任。
04
生物技术:改写生命规则
报告深入探讨了生物技术作为下一代通用技术的潜力。AI 与生物技术的融合正在创造“生命智能”(Living Intelligence),这是一个代理、机器和生物实体相互连接的生态系统。
图片
Webb 提到“器官智能”(Organoid Intelligence),即使用脑细胞进行计算,比硅基系统更高效。此外,生物混合机器人(如 Caltech 的机器人水母)用于海洋数据采集,展示了这一领域的创新潜力。另外,Webb 还提到超材料(如能弯曲光和声音的材料)和微观机器(如“精子机器人”和神经可穿戴设备),这些技术将在医疗和制造业中发挥革命性作用。
以下是报告中关于生物技术未来趋势的详细分析,揭示了其如何重塑医疗、农业、气候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
1.AI+生物学融合
人工智能(AI)与生物学的结合是生物技术革命的核心。报告指出,AI工具如AlphaFold 3通过预测蛋白质结构,显著缩短了药物研发周期,预计到2030年,全球在AI驱动的药物研发上的投资将达到每年500亿美元。
此外,基因组搜索引擎如MetaGraph使DNA、RNA和蛋白质序列可搜索,促进了病毒学和疾病研究的突破。AI还在自动化化学合成和蛋白质设计中发挥作用,减少对传统方法的依赖,提高效率。未来,AI将设计合成微生物,用于生产生物燃料、药物甚至存储数据,为可持续制造开辟新路径。
2.基因编辑突破
CRISPR技术的进步正在改变医学和农业的格局。基编辑和原位编辑提高了基因编辑的精准性和安全性,预计2025年将有更多体内CRISPR疗法获批,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亨廷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此外,表观遗传编辑和多重编辑技术将实现非永久性基因表达调控和多基因同时修改,应用于医疗和农业。报告预测,基因编辑作物和牲畜将增强粮食安全,但需警惕遗传单一性可能导致的农业风险。
3.基因组测序的未来
基因组测序技术也在快速发展。超长读长测序和单细胞测序将成为主流,推动复杂疾病研究和个性化医疗。AI驱动的基因组注释工具将提高突变识别的准确性,而便携式测序仪将在偏远地区和急诊场景中实现实时基因组分析。这些技术将加速精准医疗和疾病监测的发展。
4.生物打印革命
生物打印技术正在向制造可移植器官迈进,如肾脏和肺,预计未来十年内将进入临床试验,彻底改变器官移植领域。类器官(微型器官模型)将在药物测试和疾病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尤其是在肝脏、肠道和脑疾病领域。此外,新型生物体,如动物-人类杂交体和活体机器人,将为医疗和环境应用提供新可能。
5.合成生物学应用
合成生物学正在创造用于生产生物燃料、药物和清理污染的微生物,同时配备安全机制以防生态风险。生物计算是另一个前沿领域,DNA存储技术可实现高效数据存储,而类器官智能可能提供节能计算方案。报告预测,到2030年,生物计算将在特定领域展现出超越传统计算的潜力。
6.跨行业应用
生物技术的影响远超医疗领域:
农业:
基因编辑作物和实验室培育的肉-米杂交体将提升粮食安全,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材料:
实验室培育的木材和自修复混凝土将提供可持续的建筑材料
长寿与健康:
细胞重编程和溶细胞药物将延长寿命,mRNA癌症疫苗和个性化器官生长将革新医疗
05
能源与气候技术:清洁革命时间表
在我们迈向2030年及更远的未来之际,能源与气候技术正迎来一场深刻革命。报告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未来图景,揭示了将重塑能源格局和应对气候挑战的关键趋势。本文基于报告内容,聚焦未来趋势,探讨这些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世界。
1.新一代可再生能源的崛起
可再生能源正成为全球能源体系的核心。太阳能技术正在突破:可调度太阳能系统能在夜晚供电,钙钛矿电池效率有望超50%,太阳能涂料甚至能为车辆和建筑供电,预计2030年实现广泛应用。风能也在革新,海上风力涡轮机利用更强风力,垂直和无叶涡轮机优化城市空间,AI优化风场将显著降低成本。替代性能源如地热能(包括超临界和增强型地热系统)将扩展至德国等地,海洋热能转换(OTEC)和新型水电设计则提供稳定基荷电力。
图片
图释:新能源趋势预测
2.储能技术的飞跃
储能是可再生能源成功的关键。固态电池以高能量密度和10分钟充电时间,将革新电动车和电网储能,预计2027年实现621英里续航。铁基电池和热光伏(TPV)电池提供更可持续的替代方案。重力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CAES)将在2030年代初规模化,如欧洲的地下重力电池和英国的大型CAES设施。流电池和电容器则支持长时储能和快速响应,减少对锂电池的依赖。
3.清洁燃料与核能的创新
清洁燃料正取代化石燃料。绿色氢能通过电解和地质提取生产,成本将大幅下降,预计2035年中期成为交通和工业的主流燃料。生物燃料和太阳合成气将为航空和航运提供低碳方案,2030年代初实现商业规模。核能领域,核聚变和激光驱动聚变预计2030年代初实现网格规模化,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则为数据中心和偏远地区提供碳中和能源。
4.能源输送与电网现代化
为整合新能源,电网需全面升级。特高压(UHV)输电线路和超导技术将提高长距离输电效率,中国预计2028年领先部署。虚拟电厂(VPP)和AI、区块链驱动的电网管理技术将优化可再生能源整合,2030年VPP可能满足美国10%-20%的峰值需求。动态线路评级系统和网格形成逆变器将增强电网稳定性,报告预测到2050年需24.1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升级。
5.气候缓解与碳管理
应对气候变化需减少排放并移除碳。碳捕捉与封存(CCS)、**直接空气捕捉(DAC)**和自然碳汇(如再造林)将大规模部署。DAC成本预计2035年中期降至每吨100美元以下,如冰岛Climeworks的Mammoth项目。
图片
图释:碳核查
碳信用市场将通过区块链和AI实现透明,演变为投资级资产。回收技术将废物转化为资源,AI驱动的电子和危险废物回收预计2031年形成万亿美元市场。
6.新兴能源生产方式
未来还将出现前沿能源生产方式。湿电(hygroelectricity)从空气湿气中发电,波浪能和潮汐涡轮机利用海洋能量,预计2030年代后期在沿海地区规模化。热光伏和热电发电机将回收废热,支持工业脱碳和离网供电。
图片
图释:气候技术时间表
7.气候变化适应与环境工程
气候影响加剧,适应技术至关重要。智能系统将通过AI和数字孪生技术管理极端天气,大气水采确保水资源安全,社区韧性项目增强抗灾能力。环境工程如海洋云增亮和海洋治理将在2030年代中期至2045年测试,但可能引发生态和地缘政治风险,需谨慎推进。
8.城市与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
城市是气候行动的前沿。混合城市系统整合能源生产和储存,绿色基础设施如首尔的浮动建筑和上海的“海绵城市”将增强气候适应性。工程化生态系统,如基因改造作物和低甲烷畜牧,将在2030年代后期保障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06
移动、机器人与无人机:交通革命
报告深入分析了移动、机器人和无人机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揭示了这些技术如何在2030-2040年间改变交通、工作和城市生活。本文基于报告内容,聚焦未来趋势,探讨技术驱动的机遇与挑战。
1.移动出行
电动车与电池技术:电动车(EV)是交通脱碳的核心。报告指出,全球对电池生产和充电基础设施的投资持续增加,欧盟目标到2050年将交通排放削减90%,美国通过联邦激励措施为EV购买节省了20亿美元。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和高硅电池的研发将提升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电池回收技术预计到2040年可提供40%的新电池材料。车企正通过合作(如大众与Rivian)和按需生产模式应对供应链挑战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充电基础设施的扩展:充电网络的建设正在加速。欧盟要求到2025年每60公里设一个快速充电站,美国则采用特斯拉的北美充电标准(NACS)。超快充电、无线充电和双向充电技术将使电动车成为家庭和电网的移动电源。
自动驾驶与机器人出租车:自动驾驶技术正迈向3-5级,梅赛德斯-奔驰和Waymo等公司正在扩大部署。机器人出租车服务增长迅速,Waymo的乘次翻倍,百度也在追求盈利。AI、数字孪生和车联网(V2X)技术通过数据和模拟提升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效率,尽管监管和安全问题仍需解决。
智能互联的车辆体验:汽车正演变为移动的计算和娱乐中心。5G、AI和云计算的集成使车辆成为“智能舱”,通用汽车的Ultifi等CarOS系统通过软件更新和订阅服务重新定义用户体验和车企收入模式。
城市与个人出行创新:城市正在电气化基础设施,充电设施融入公共空间,超级应用(如Uber、Grab)优化交通流。外骨骼等辅助设备提升个人移动能力,eVTOL和飞行出租车有望缓解城市拥堵。
2.机器人爆发
协作机器人(Cobots):协作机器人正在制造业、医疗和建筑领域加速应用,成为人类的“同事”。亚马逊的Sequoia系统展示了其提升生产效率的潜力,但劳动力再培训成为必要条件。
通用型与人形机器人:通用型机器人(如Figure AI的Figure 02和特斯拉的Optimus)通过AI快速学习,适应多种任务。人形机器人正进入养老护理、物流和创意领域,尽管商业化仍面临技术与成本挑战。
软机器人与生物启发式机器人:软机器人以其灵活性适合精细任务,生物启发式机器人通过模仿自然或使用真菌等生物材料,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推动人机界限的融合。
图片
机器人与无人机群体:群体协作的机器人和无人机在物流、农业和国防领域展现出高效性和可扩展性。美国国防部的Replicator计划和亚马逊的无人机舰队是典型案例。
3.无人机规模化
多样化应用:无人机在最后一公里送货、基础设施检测和紧急救援中的应用不断扩大。沃尔玛和亚马逊正在测试无人机送货,海洋无人机和eVTOL则探索新的交通方式。
监管与基础设施挑战:随着无人机流量增加,无人交通管理(UTM)系统成为关键。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等机构正在制定安全框架,超视距(BVLOS)许可的扩展将推动无人机规模化,但空域拥堵和安全问题仍需解决。
07
计算技术:权力争夺新战场
在2025年,计算技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FTSG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未来蓝图,涵盖AI驱动的基础设施、量子计算、生物计算等前沿领域。这些趋势不仅预示着技术飞跃,也带来了能源、安全和地缘政治的挑战。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些未来趋势,探讨它们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与工作。
1.AI驱动的计算基础设施
AI的爆发式增长正推动全球计算基础设施的空前扩张。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AI功率需求将增加130GW,超过美国能源增长总量,中国每年新增50GW计算能力。巨额投资正在涌入,如OpenAI、Oracle和软银联合推出的Stargate项目,计划在美国建设价值5000亿美元的AI数据中心。这一趋势表明,计算能力正成为新的“权力货币”。对企业而言,加大能源生产和创新架构投入至关重要,否则可能在全球竞争中落伍。
2.芯片地缘博弈
AI芯片的多样化是技术进步的核心。报告列举了多种芯片类型:GPU(如Nvidia A100)与TPU擅长训练,ASIC与FPGA优化推理,NPU和开源RISC-V芯片则提升边缘设备效率。然而,中美在半导体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美国通过出口管制限制中国获取先进技术,而中国投入超1500亿美元发展本土芯片产业,力求自给自足。这种地缘政治博弈可能扰乱全球供应链,影响技术创新。展望未来,新材料(如拓扑半金属、2nm芯片)和AI辅助设计将使设备更快、更节能,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AI系统等行业。
3.量子计算竞速
量子计算被认为是下一代技术颠覆者。谷歌的Willow芯片展示了量子计算在特定任务上比传统计算机快数百万倍的潜力,可能破解加密或加速药物研发。然而,错误校正和可扩展性仍是瓶颈。全球竞争白热化,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领先,美国则在硬件上占优。报告预计,量子计算可能在2030年代重塑安全与经济格局,成为全球权力争夺的焦点。企业需密切关注这一领域的进展。
4.生物计算前沿
生物计算与神经形态计算开辟了全新方向。生物计算利用人脑细胞的器官智能和DNA存储,提供高效、节能的计算方案。未来,活体可穿戴设备(如检测病原体的生物传感器)与脑机接口(BCI)可能改变健康监测与安全认证。神经形态计算模仿人脑运行方式,降低能耗,特别适合边缘设备与音频应用。这些技术有望在健康、安全和物联网领域引发革命。
5.个人计算与可穿戴设备
AI正深度融入个人计算设备与可穿戴设备,减少对云端的依赖。Nvidia和Intel推出的AI PC与NPU支持实时、离线处理,提升效率。未来,可穿戴设备如Meta的Orion智能眼镜将通过分布式计算实现更轻便、强大的功能,改善健康监测、娱乐和生产力体验。
图片
报告还展望了触觉全息图等新型接口,例如通过触摸虚拟物体进行身份验证,可能在2032年成为现实。这些创新将重新定义人机交互。
08
未来城市:六大宜居变革
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老旧基础设施正推动城市向更智能、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型。
图片
图释:建筑环境行业公司应该认真投资新兴技术
根据报告,建筑环境行业正通过六大趋势迎接这些挑战。这些趋势不仅关乎技术创新,更关乎如何让城市更宜居、更具韧性。以下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1.打造15分钟生活圈
“时空城市”概念让居民在5到15分钟的步行或骑行范围内即可享受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便利。韩国釜山的15分钟城市模型和中国成都的多模式交通方法是典型案例。通过数字工具和市民参与平台,这些项目减少了通勤时间,降低了碳排放,并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例如,成都利用多模式交通整合了地铁、自行车和步行路径,让居民出行更便捷。尽管基础设施限制和人口密度仍是挑战,但这一趋势为创建宜居、可持续的城市提供了新思路。
2.城市再野化
城市再野化通过将自然元素引入城市来应对气候变化并提升居民福祉。
迪拜的“绿色脊柱”项目计划在40英里长的高速公路沿线种植一百万棵树,而社区蜂巢养殖等举措则结合人工智能优化空气质量和碳吸收。这些项目不仅改善环境,还为居民提供了治愈身心的绿色空间。随着城市越来越重视气候稳定,再野化可能成为未来城市创新的标杆,但需要在高密度城市中找到平衡。
3.气候韧性设计
极端天气的增加要求建筑设计更具韧性。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技术和先进材料的应用让基础设施能更好地抵御灾害。
例如,西班牙的冷却公交站通过智能温控提升舒适度,防火水凝胶和实时洪水影响可视化技术则保护了社区安全。这些创新不仅应对了气候风险,还为企业提供了开发韧性规划服务的新机会。然而,推广这些技术需要克服成本和技术普及的障碍。
4.数字孪生城市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实时数据创建物理结构的动态数字副本,用于预测维护需求和优化性能。结合智能城市管理系统,人工智能可以监控行人流量、优化资源分配并改善城市服务。纽约的MyCity门户网站就是一个成功案例,通过数据驱动提升了城市效率。这些技术承诺带来更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但需要大量投资于数据基础设施和公众教育以确保普及。
5.3D打印建筑
增材制造(3D打印)和模块化建设正在革新建筑行业。哈萨克斯坦的3D打印房屋和荷兰的模块化难民住房展示了这些技术如何实现更快、更经济、更可持续的建筑。这些方法减少了建筑浪费,降低了碳足迹,并有助于解决住房短缺问题。尽管规模化和材料选择仍面临挑战,但这些创新为建筑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可能性。
6.智能道路革命
智能建筑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系统提升能效和舒适度,智能家居自动化则增强了安全性和便利性。例如,声能材料可以将城市噪音转化为能量,而为自动驾驶车辆设计的基础设施则让道路更智能。这些技术使城市环境能主动适应人类需求,提升可持续性和安全性。然而,广泛应用需要技术整合和公众接受度的提升。
展望未来,Amy Webb 提出了两种可能的场景:一是积极的,2035 年,企业联盟通过超材料和生物工程解决气候变化,创造更清洁、更 resilient 的城市;二是负面的,政府可能滥用技术(如声波控制行为)抑制异议,或极端组织利用 AI 制造混乱。这些场景提醒我们,技术的未来取决于今天的决策。正如 Webb 所说,“生命智能可能增强或摧毁人类,取决于当前的选择。”
图片
技术浪潮已至,AI重构社会规则,Web3重塑信任体系,生物技术重写生命代码。然而,能源危机、伦理困境与地缘博弈警示我们——唯有平衡创新与责任,方能驾驭未来。
周掌柜自媒体介绍:本订阅号是北京周掌柜战略咨询和欣孚全球化智库的共同分享平台,以“专注产业科技,研究标杆企业,服务战略决策“理念,为读者提供高价值视角的深度内容。
周掌柜介绍:战略咨询顾问、科技专栏作家,多家全球化公司战略顾问。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北京周掌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北京/德国柏林欣孚国际咨询首席顾问。作为科技战略理论研究者,周掌柜拥有超过20年TMT行业研究经验,曾在全球近30个国家开展咨询工作和研究,主导超30家超大型千亿企业战略咨询项目实战,主要聚焦于顶尖产业科技生态型公司战略思想及战略研究,即“战略思维”、“边缘创新”、“生态型增长”、“思想领导力传播”、“能力汲取型全球化”等,出版畅销书《战略思维十二讲》《企业出海实战手册》等著作。读者微信号:zhouzhanggui30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胜亿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