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准识别和判断科技型企业的科创属性和商业前景始终是个难题。在去年6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中就提出,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精准识别机制,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
作为健全市场化精准识别优质科技型企业机制的一种探索,2025陆家嘴论坛举办期间,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正式出炉,引发市场的密切关注。
运用专业机构识别企业价值
从事前沿领域研发创新的未盈利企业,往往具有研发投入大、成果转化应用周期长、研发和商业化风险高的特征,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处于亏损状态,持续经营和盈利能力具有不确定性,但一旦成功有可能爆发式甚至指数级增长,投资风险与投资价值较难判断。
6月18日,中国证监会推出的《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在六项改革措施中,第一项便是对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企业,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
具体来看,该制度将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入股达到一定年限、数量和比例,作为适用第五套标准的企业审核注册的参考因素。在为投资者发现企业投资价值提供新路径的同时,也是健全市场化精准识别优质科技型企业机制的一种探索。
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为稳妥起步,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仅针对第五套标准企业开展小范围试点,同时有别于境外市场,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入股情况只作为审核注册的参考,不构成新的上市条件。
据业内人士介绍,市场化机制在优质科技型企业识别筛选方面有独特优势,特别是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对于企业的科创属性和未来发展潜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判断能力。如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链核心企业即产业投资者,身处产业链核心位置和关键环节,对产业链各环节的核心技术、市场竞争情况、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力有着较为透彻的研究和理解。又如具备较大管理资产规模、较为丰富的投资经验、良好投资纪录的私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尤其在相关领域深耕多年的头部机构,拥有较强的行业洞察力,对投资入股科创企业有一套相对成熟的识别筛选机制。通过参考这些专业机构对前沿科技的研究、专业判断和“真金白银”的投入,可以帮助交易所和投资者对企业科创属性和商业前景有更好的判断。
探索识别科技型企业新方法
运用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识别优质科技型企业在境外成熟市场已有成功实践。港交所在2018年便将资深投资者投资入股作为特定行业的上市条件。港交所上市规则第18A和第18C章节分别就“生物科技公司”和“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提供了一系列规范,特色安排之一就是资深投资者制度。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适用18A规则的上市公司共67家,上述公司平均每家拥有资深投资者3名,单个资深投资者平均持股为6.5%,资深投资者合计持股平均为21%,远高于规则要求。这些公司上市后近3年营业收入大幅增长,净利润显著改善。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下,以政府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产业链链主等为代表的多元投资主体取得长足发展,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市场生态逐步形成。据统计,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模达10.96万亿元,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达3.41万亿元。科创板已上市企业中约九成在上市前获得了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在科创板试点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已经具备较好基础。
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制度具有多重优势。“一方面,专业投资人的背书可以降低风险,为企业技术实力和商业前景提供市场化验证;另一方面,专业机构的长期投资倾向,有助于引导市场形成价值投资氛围,减少短期炒作。”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一制度安排可能会重塑VC/PE行业竞争格局,资本实力雄厚、投资技术及研判能力突出的头部机构将更具竞争优势。同时,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的认定标准和行为监管也是市场较为关注的重点。希望交易所后续细化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的认定标准,明确作为审核参考的具体方式,并加强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监管。
“我认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科创板‘1+6’政策改革中,平衡好风险和包容性最具紧迫性。设立科创板的初衷是支持科技创新,但未盈利企业的风险较高,投资者可能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监管机构需要设计合理的机制来保护投资者,同时保持市场的包容性。”汤哲辉表示。
胜亿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